《牡丹亭》是怎样体现汤显祖的至情论的
汤显祖在《牡丹亭记题记》中说: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”这是“至情”论的经典说法,汤显祖继承了泰州学派反对理学教条,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,并将其光大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。杜丽娘无疑就是一个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。
【答案】:汤显祖的“至情”论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,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。业师罗汝芳、亦师亦友的达观和尚、素所服膺的李卓吾先生,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、用至情悟人的观念都影响至深。
汤显祖自己表达不出来的感情,就通过杜丽娘来表达。杜丽娘身上所拥有的至情,一种超脱人世的感情。那种感情纯粹而执著,穿越现实与虚幻,穿越生命与死亡,绝对不是爱情那么简单。他们不依赖这个世界为生,杜丽娘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至情之中,而不是现实生活中。
夜游牡丹亭散文
1、周末去武威看几个朋友,相聚在三国演义火锅城,酒足饭饱之后,已是近黄昏了。明媚提议去核桃园,等我们来到核桃园天已经黑了,周围事物模糊,但能闻到阵阵花香。据说花香是从牡丹园里传来的,于是我们跟着明媚借着月光来到牡丹园。牡丹园很大,大概有2亩地。园子的中央有个精致的牡丹亭。
2、浅浅的喜欢,从此相伴天涯,坠入大海,就是蓝色的童话,一潮一汐,低吟着美人鱼的思念;没入深山,就是青绿的银杏,千年万年不肯蜕变初衷的模样;潜入夜里,就是那枚吵醒清梦的新墨,急急地在笔尖等候,书写一段寂寞的地老天荒。
3、将牡丹亭惊梦改写为散文:夜里的感官,格外敏锐。心,比白日还清醒。索性放纵着想象,清楚地感觉到窗外各种细微的变化:风狂了,雨大了,树枝凌乱而舞、沙沙作响,不时有车轮急驰、碾压地面发出的巨大声响,水花一定溅得老高,象花朵般快乐地盛放。
4、早已记不清,我们相识了有多久,感觉就像深交了百年,又感觉,只是匆匆一瞥。或许,人生就是如此吧!从相识到相知,从相爱到分离,似乎只是一场久违的幽梦,梦醒,人散,楼亦空。红尘中,也许只有过客,才是彼此最终的归宿。
5、恺之峰因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来游韵做画而闻名,恺之峰满坡之上,峰入阴阴的天穹,牡丹亭印在天庭上。一条步道陡直向上,直上牡丹亭。狭窄的步道熙熙攘攘的看花人蜂拥上下,我们总要侧身避让,许多人身背大小摄像机,不时住脚拍摄,让道让拍是常事。来到山腰,仰望俯览,满山的牡丹花灿烂夺目。
6、最美人间芳菲四月天,这样的季节,无须找寻,便会与春意不期而遇,走在时光的陌上,怀揣一颗清新的心,那些被岁月着色的经历,都是生命的馈赠,采一缕阳光,用来安放梦的羽翼,只闻花香,不谈悲喜。
牡丹亭:人鬼情未了
一生中,若是没有有情人相伴,纵是良辰美景,也是虚设,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梦中情,人鬼情,人间情。情无端,费思量。半阙蝶恋花,一段凤求凰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者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《牡丹亭》突出了一个“情”字。
天下女子的多情,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?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,一病而迅即不起,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。死去三年了,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。像杜丽娘这样,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。
牡丹亭 《牡丹亭》是明代传奇剧,作者汤显祖。他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戏剧家,他根据《杜丽娘慕色还魂》话本创作了该书。这个故事讲述了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,颇有人鬼情未了的意味,具有传奇色彩。桃花扇《桃花扇》是清代的传奇剧经典之作,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后裔,曾为曲阜祭孔的康熙帝讲经。
另一方面,《牡丹亭》从某种形式上可以称为中国的“人鬼情未了”,讲的是对爱的执着和忠贞不渝,这是全天下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。外国观众看的时候,可能对人物故事不是那么明白,但一看就能明白它的核心内容。
地球上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,都流传着各自的爱情故事,我要说的,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剧本《牡丹亭》,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写的剧本,讲述了东方版人鬼情未了,最后起死回生的故事。西方国度最有名的爱情故事要数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这部经典剧本了。
《牡丹亭》:至纯至美的浪漫主义爱情悲喜剧
1、公元1616年,东西方两颗文学巨星相继陨落: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明朝的汤显祖同年辞世。汤显祖因为创作了长篇传奇剧《牡丹亭还魂记》,而享有盛誉,不仅在中国戏剧史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。人们称赞《牡丹亭》是东方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。
《牡丹亭》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哪里?
牡丹亭》是汤显祖的代表作,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,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其艺术特色,我认为有以下几点: 第一, 用浪漫主义手法,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,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。
《牡丹亭》反礼教、反理学的主题,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。汤显祖在《牡丹亭》的“题词”中说:“天下女子有情,宁有如杜丽娘者乎!……如丽娘者,乃可谓之有情人耳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
《牡丹亭》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,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“情”以超越生死的力量。杜丽娘经历了现实、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,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。
又名《还魂梦》、《牡丹亭梦》等。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,它通过贵族少女杜丽娘和青年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,反映了那一时代青年男女,特别是青年女性青春的觉醒,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要求个性解放、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。
转载请注明:beat365·「中国」官方网站 » 感悟评价 » 牡丹亭感受,牡丹亭心得体会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